年轻人必知的国学典故
年轻人必知的国学典故
当前位置:首页 > 历史 > 年轻人必知的国学典故 > 朽木不可雕-差到极致

朽木不可雕-差到极致

加入书架
书名:
年轻人必知的国学典故
作者:
高冷的小宋
本章字数:
2388
更新时间:
2025-07-09

出处

“朽木不可雕”出自《论语·公冶长》。孔子的弟子宰予大白天睡觉,孔子看到后,失望地感叹:“朽木不可雕也,粪土之墙不可圬也!于予与何诛?”这句话后来成为形容人难以造就、不堪培养的经典表述。

意思

原意是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,粪土垒砌的墙面无法粉刷。现多用来比喻人或事物己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,难以通过教育或改造使其变好,也用于批评不努力、不上进的态度和行为。

故事描述

春秋时期,鲁国曲阜的杏坛下,孔子正带着一众弟子讲学。春日的阳光透过杏花树的枝桠,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,朗朗读书声与清脆的鸟鸣交织在一起。孔子手持竹简,目光扫过席地而坐的弟子们,目光中满是殷切的期望。他最器重的弟子之一宰予,生得唇红齿白,聪慧善辩,说起治国之道头头是道,常能提出独到见解,连孔子都曾赞叹他“言辞出众”。

然而,随着学业渐深,宰予却渐渐暴露出懈怠的一面。这日午后,蝉鸣聒噪,天气闷热异常。弟子们都在认真研习课业,唯有宰予趴在案几上,沉沉睡去,嘴角甚至还挂着一丝口水。他的睡相憨态可掬,可在这严肃的课堂上,却显得格格不入。

孔子背着手踱步讲学,忽见宰予的模样,原本温和的面容瞬间布满寒霜。他停下脚步,手中的竹简重重敲在案几上,“啪”的一声脆响惊醒了宰予。宰予猛地抬头,睡眼惺忪,望着夫子阴沉的脸色,心中顿时涌起一阵不安。

“宰予!”孔子声音低沉,带着难以掩饰的失望,“你且说说,白天大好时光,为何在此酣睡?”宰予支支吾吾,涨红了脸:“夫子,弟子……弟子昨夜苦读到三更,实在困倦难耐……”

孔子看着他躲闪的眼神,心中己然明了。他长叹一声,目光扫过其他弟子,缓缓说道:“腐烂的木头,无法雕刻出精美的器物;粪土砌成的墙壁,再怎么粉刷也无法平整光洁。对于宰予这样的人,我还能如何责备他呢?”

此言一出,杏坛下一片寂静,弟子们大气都不敢出。宰予更是面如死灰,羞愧地低下头,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。他突然意识到,自己的懈怠不仅辜负了夫子的教导,更违背了求学的初心。

从那以后,宰予痛定思痛,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态度。他开始日夜苦读,不懂就问,常常在烛火下钻研学问到东方既白。孔子看到他的转变,虽未公开表扬,却在私下里欣慰地对其他弟子说:“宰予知错能改,善莫大焉。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?过而能改,仍有可为。”

然而,“朽木不可雕”这句话却流传开来,成为人们对不思进取者的警示之语。但鲜少有人记得,那个曾被斥为“朽木”的宰予,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,成为了孔门言语科的高才,用行动证明了只要肯悔改,再“腐朽”的木头也能焕发生机。

蕴含道理

“朽木不可雕”警示我们: 人的态度和行为若不思进取、自甘堕落,终将难以有所成就 。同时,它也提醒教育者,面对学生的错误,需及时引导纠正。不过,这一典故也存在辩证意义——宰予的转变说明,只要有改过自新的决心,再差的基础也能实现蜕变,不应过早对他人下“不可救药”的定论。

错乱章节催更!
返回
指南
快捷键指南
全屏模式
上下移动
换章
加入书架 字号
调整字号
A-
A+
背景
阅读背景
错乱漏章催更
  • 新书推荐
  • 热门推荐
  • 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