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
“王华还金”出自明代冯梦龙所著的《龙文鞭影》,故事通过少年王华拾金不昧的经历,展现传统美德的可贵,后被收录于诸多蒙学读物,用以教导孩童正首诚信。
意思
该典故讲述少年王华意外拾得重金,面对诱惑坚守本心,最终将财物归还失主的故事,常用来赞扬人诚实守信、不贪钱财的高尚品德,也借此传递“义重于利”的价值观。
故事描述
明朝成化年间,浙江慈溪的龙山脚下,住着一户清贫的耕读人家。家中幼子王华年仅十二岁,却生得眉清目秀,每日清晨背着竹篓,穿过沾满露水的田埂,一边拾柴一边背诵《论语》。这日,乌云压境,暴雨将至,王华加快脚步往家赶,途经一座石桥时,突然被桥缝间的反光晃了眼。
凑近一看,竟是个沉甸甸的布包。王华颤抖着解开布结,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十锭大银,每锭都刻着“官银”二字,在昏暗天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。他从未见过如此多的钱财,心跳如擂鼓,脑海中闪过母亲常年补丁摞补丁的粗布衣,闪过父亲带病下田劳作的身影——若将这些银子带回家,全家十年都不用愁吃穿!
但就在这时,学堂先生的话突然在耳边响起: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。”王华咬了咬牙,将布包重新系好,揣进怀里。雨幕渐渐落下,他却逆着回家的方向,冒雨返回桥头。雷声轰隆中,他蜷缩在桥洞下,死死攥着怀中的布包,衣裤被雨水浇得透湿,牙齿也冻得咯咯作响。
约莫过了一个时辰,远处传来急促的脚步声。一位衣着华贵的商人跌跌撞撞跑来,发冠歪斜,脸上满是泪痕。他逢人便问:“可曾见到一个布包?那是我押解的官银,丢了要掉脑袋的!”王华立刻迎上去,从怀中掏出布包:“老伯,可是这个?”
商人颤抖着接过布包,清点后扑通一声跪地,老泪纵横:“恩人呐!这是我替官府押运的饷银,若寻不回,我全家都要遭殃!您想要什么酬谢,我定当倾尽所有!”王华连忙将他扶起,雨水顺着发梢滴落:“先生说过,拾金不昧是本分,我不能要您的钱。”
此事很快传遍县城。知府听闻后,亲自送来“义童”匾额,还免了王家的赋税。但王华依旧每日早起拾柴、认真读书。多年后,他高中进士,成为一代名臣。每当有人提起当年还金之事,他总是指着家中那块褪色的匾额,语重心长道:“比起金银,心中的正首才是最珍贵的财富。”
蕴含道理
“王华还金”告诉我们: 面对诱惑时,坚守道德底线比获取物质利益更为重要 。真正的财富并非金银财宝,而是诚实守信、不贪不占的品格。故事以少年的选择为引,展现“义利之辨”的智慧,也警示世人:一时的贪欲或许能带来短暂利益,但唯有正首的品德,才能赢得长久的尊重与安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