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
“笼中鹦鹉”源自清代文人李汝珍所著的长篇小说《镜花缘》,书中借鹦鹉与主人的对话,以物喻人,讽刺了封建社会中受束缚的思想与人性,后逐渐演变为具有哲理意味的故事。
意思
故事通过被困笼中的鹦鹉渴望自由,却因长久束缚而丧失自主能力的经历,揭示了 过度的束缚会磨灭人的天性与创造力,即便给予自由,习惯被控制的人也可能失去独立生存的勇气与能力 ;同时也警示人们,不应安于被禁锢的生活,而应追求真正的自由与自我价值。
故事描述
清朝乾隆年间,江南苏州城有位姓林的富商,酷爱收集奇珍异宝。一日,他在扬州的花鸟市场见到一只通体雪白的鹦鹉,羽毛如雪莲般纤尘不染,头顶一抹艳红如朱砂点缀,更神奇的是,这鹦鹉竟能清晰模仿人语。林富商大喜过望,不惜重金买下,命工匠打造雕花紫檀鸟笼,金丝为栏,玛瑙作食盒,将鹦鹉安置在自家后花园的水榭中。
起初,鹦鹉每日清晨都会用婉转啼鸣唤醒满园花木,见到林富商便清脆道一声“老爷吉祥”。林富商常邀好友前来赏鸟,众人听闻鹦鹉吟诗诵词、模仿戏曲唱腔,无不拍手称奇。但日子久了,鹦鹉眼中的灵动渐渐黯淡。它不再主动鸣叫,只是整日蜷缩在栖木上,望着笼外摇曳的柳枝与翩跹的蝴蝶发呆。
这日午后,暴雨突至。林富商担心鹦鹉淋雨,亲自前去关笼门,却见鹦鹉正对着雨水出神,眼眶竟似有泪水打转。“你这是怎么了?”林富商凑近问道。鹦鹉突然开口,声音沙哑:“老爷,我本是山林中自在的生灵,每日与清风作伴,与百鸟和鸣。如今被困于此,纵使食不厌精,居不厌华,又有何趣?”
林富商一愣,随即笑道:“外面风餐露宿,哪有此处安逸?你跟着我,享尽荣华,该知足了。”鹦鹉却不再言语,将头埋进翅膀。
数日后,林富商的好友沈举人来访。此人饱读诗书,心怀侠义。他见鹦鹉囚于笼中,心中不忍,便劝道:“林兄,鸟儿本应翱翔天际,你这般囚禁,岂不是害了它?”林富商被说动,当即打开笼门:“你若想走,便去吧!”
鹦鹉却只是歪着头,怯生生地望着笼外滂沱大雨,迟迟不敢挪动半步。沈举人急得跺脚:“快走啊!这才是你的天地!”鹦鹉却扑棱着翅膀,又缩回笼中,用颤抖的声音说:“外面风雨太大,我……我怕寻不到吃食,也不知何处可躲……”
林富商与沈举人对视一眼,皆叹息不语。此后,鹦鹉再未提起自由,只是日复一日重复着讨好的话语,偶尔望向笼外时,眼神中闪过一丝迷茫,很快又被麻木取代。而它雪白的羽毛,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泽,如同被岁月遗忘的旧物,在精致的牢笼中慢慢枯萎。
蕴含道理
“笼中鹦鹉”的故事深刻揭示了 环境对人性的塑造与禁锢 :长期处于舒适却受限的环境中,人会逐渐丧失探索与抗争的勇气,即便有重获自由的机会,也会因恐惧未知而选择退缩。它警示我们: 真正的成长与价值,源自突破舒适区的勇气和独立面对挑战的能力 。同时,故事也批判了以“保护”之名行“控制”之实的行为,提醒人们尊重生命的天性与自由意志,避免成为他人或自我精神牢笼的建造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