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
“舍本逐末”出自《吕氏春秋·上农》和《汉书·食货志》,原指舍弃农业(本)而追逐商业(末) ,后在《战国策·齐策西》中通过“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”的典故进一步引申,成为流传千古的成语。
意思
本指放弃根本的、主要的事物,而去追求细枝末节或次要的事物,比喻轻重倒置、做事不从关键处着手,最终导致事倍功半或得不偿失。
故事描述
战国时期,诸侯纷争不断,各国都在暗中较量国力与谋略。这一年,齐国国君听闻赵国新君继位,便选派能言善辩的大夫陈翊为使者,带着精美的绸缎、稀世的玉器,前往邯郸拜会赵威后,名义上是互通友好,实则窥探赵国虚实。
陈翊一行浩浩荡荡抵达赵国都城,赵王宫前青铜立兽昂首嘶鸣,巍峨的宫墙在夕阳下泛着冷光。穿过七重宫门,陈翊终于见到端坐在凤纹宝座上的赵威后。只见她头戴九凤衔珠冠,一袭玄色华服绣着金色云纹,虽不怒自威,眼中却透着几分温和。
“齐国使者远道而来,辛苦了。”赵威后微微抬手示意赐座,侍者立刻奉上青瓷茶盏,氤氲茶香中飘着几片新采的春茶。陈翊整了整衣冠,正要恭敬递上齐王书信,却听赵威后率先开口:“贵国今年田间的麦子可曾丰收?百姓家中可有余粮?”
这话问得陈翊一愣,手中的书信悬在半空,脸色瞬间变得尴尬:“臣奉命前来,王后不先问我王安康,却询问农事与百姓,这……尊卑次序是否颠倒了?”他语气虽恭敬,眼神中却藏着几分不满。
赵威后轻轻放下茶盏,清脆的碰撞声在大殿中回响。她站起身来,缓步走到窗边,望着远处炊烟袅袅的村落,缓缓说道:“先生可知,这天下万民如同大树之根,国君不过是树梢的繁花。若树根枯竭,即便繁花似锦,又能维持几时?”她转过身,目光如炬:“没有丰收的庄稼,百姓就要忍饥挨饿;百姓不得安宁,国君又怎能高枕无忧?”
殿内一时寂静无声,唯有风穿过廊下铜铃,发出细碎的叮咚声。赵威后继续说道:“我听闻贵国隐士钟离子,数十年来接济穷苦百姓,教孩童读书识字,助孤寡老弱衣食无忧,可齐王至今未召他入朝;叶阳子西处奔走,倡导尊老爱幼,让鳏寡之人皆有所养,却也未得重用;更有那孝女婴儿子,父母年迈,她终身不嫁,精心侍奉双亲,守丧三年不曾懈怠,齐国竟无人表彰。”
说到此处,赵威后神色凝重:“这些人是齐国的根本,是百姓的依靠,齐王却视而不见。相反,那些整日锦衣玉食、奢靡无度,对国家毫无贡献的贵族子弟,却能世袭爵位,享受荣华。这岂不是舍本逐末?如此治国,齐国又如何能繁荣昌盛?”
陈翊听得额头沁出冷汗,后背早己被浸湿。他忽然想起临行前齐王反复叮嘱,要探听赵国的兵力部署、粮草储备,却从未提及百姓民生。此刻再看赵威后,那一身华服仿佛褪去了华丽的色彩,透出的是对治国根本的深刻洞见。
离开王宫时,暮色西合,邯郸城的灯火渐次亮起。陈翊回头望向巍峨的宫阙,赵威后的话仍在耳边回响。他意识到,齐国若再沉迷于表面的强大,忽视百姓这个“根本”,恐怕在诸侯争霸中终将落于下风。这段对话很快在各国传开,“舍本逐末”也成了警示后人的箴言,时刻提醒着世人:做事若不分主次,必将得不偿失。
蕴含道理
“舍本逐末”警示人们:做事必须分清主次、抓住根本,若一味追求表面或次要目标,忽视核心问题,终将徒劳无功。无论是治国理政、求学创业,还是日常生活,都应遵循“先本后末”的原则,避免因小失大、顾此失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