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地无银三百两
出处
出自民间故事,后被收录于《增广贤文》等古代通俗读物中,因情节荒诞有趣而广泛流传。
意思
原指有人将银子埋在地下,却立碑宣称“此地无银三百两”,后用来比喻试图隐瞒事实,却因做法愚蠢反而暴露真相,多含讽刺意味。
故事叙述
清康熙年间,绍兴城外的青石桥村,住着个叫张二的货郎。他头戴褪色的粗布头巾,推着辆吱呀作响的木轮车,每日走街串巷叫卖针头线脑。寒来暑往十年,省吃俭用才攒下三百两雪花银。这沉甸甸的银锭被他藏在床底陶罐里,可每到深夜,总担心梁上君子惦记,辗转反侧难以入眠。
一个闷热的夏夜,张二躺在竹席上数房梁,蚊虫的嗡鸣更搅得他心烦意乱。突然,他一拍大腿坐起身——月光透过窗纸洒在地上,照得他眼神发亮。他轻手轻脚摸出陶罐,将银子用油布层层包裹,又从墙角摸出把生锈的铁锹。
后院老槐树下,张二挥汗如雨地挖着土坑。蟋蟀在草丛里鸣叫,远处传来更夫打更的梆子声,“咚——咚——”,惊得他浑身一颤。坑挖到三尺深时,铁锹“当”地撞上石头,他吓得差点叫出声,待看清是块青砖才松了口气。把银包埋好后,他望着平整的土面,总觉得不踏实:“万一被人看出痕迹怎么办?”
鸡叫头遍时,张二扛着斧头进了后山。露水打湿裤脚,他却浑然不觉,眼睛死死盯着路边的松树。终于选中一棵碗口粗的,挥斧便砍。木屑纷飞间,手掌磨出血泡,首到日上三竿,才砍出一块半人高的木板。他顾不上吃饭,又用菜刀削去毛刺,累得瘫坐在地。
黄昏时分,张二从镇上买来回红朱砂。油灯下,他握着毛笔的手首哆嗦,一笔一划写下“此地无银三百两”七个歪歪扭扭的大字。写完后,他退后几步端详,越看越满意,仿佛己经看到银子在地下安然无恙。
深夜,张二举着油灯,深一脚浅一脚来到后院。铁锹挖开新土的沙沙声,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。他将木板狠狠钉进土里,又搬来几块石头压住边角。月光下,朱砂字迹红得瘆人,他拍了拍手上的泥土,哼着小曲回屋睡觉,梦里全是银子在陶罐里叮当作响的声音。
隔墙的王二是个游手好闲的泼皮。这夜他翻院墙偷张二家的枣子,冷不丁看见树下立着块怪木板。借着月光凑近一瞧,差点笑出声来。他趴在墙头上,看着张二屋里的油灯熄灭,才蹑手蹑脚跳进院子。
王二挖开泥土时,心都快跳到嗓子眼了。摸到油布包裹的瞬间,他浑身发软,差点瘫在地上。抱着银包躲回屋,他却犯了愁:“张二明日发现银子丢了,肯定怀疑我!”眼珠一转,他摸出笔墨,在木板背面写下“隔壁王二不曾偷”,每个字都描得粗粗的。
第二天日上三竿,张二打着哈欠推开后门。眼前的景象让他僵在原地——木板歪斜,泥土翻起,银包不翼而飞!他冲过去扯下木板,看到背面的字,两眼一黑险些栽倒。隔壁传来王二故意放大的哼曲声,张二捶胸顿足,追悔莫及。
消息很快传遍青石桥村。赶集时,茶馆里的说书先生敲着醒木讲这段奇闻,听得众人捧腹大笑。有人编了顺口溜:“张二藏银费心机,王二贪心起祸端。欲盖弥彰成笑柄,世人莫学这痴汉!” 从此,“此地无银三百两”的故事,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,也成了愚蠢掩饰的代名词。
启示
这个故事警示人们:掩盖事实时若用错方法,反而会欲盖弥彰。生活中遇到问题应坦诚面对,靠小聪明耍手段往往适得其反。真正的智慧是懂得实事求是,而非用荒诞的方式自欺欺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