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深吸一口气,看着手中的文件。沈清欢己经提前去了会议现场,而我还在最后确认这次推广计划的细节。
“白总,时间差不多了。”助理提醒道。
我合上文件夹,站起身,拿起西装外套穿上。镜子里的自己比几个月前瘦了不少,但眼神比任何时候都坚定。
我们终于不再盲目冲撞,而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。
走进会议室时,沈清欢正站在投影仪前,手里拿着一支笔,神情专注地在白板上写着什么。听到脚步声,她回头看了我一眼,嘴角扬起一抹笑意。
“你来了。”
我点点头,在她身旁坐下。会议室里坐满了人,两大家族的核心成员、市场团队、设计团队,还有那位即将合作的小型企业代表——林远。
他是个典型的独立创业者,三十出头,穿着随意却很有个性,头发有点长,眼神里透着点不羁和警惕。
“欢迎各位。”我开口,“今天我们不是来谈投资的,也不是来听汇报的。我们要做的,是把一个想法变成现实。”
沈清欢接话:“我们想做的,不是一个普通的品牌,而是一种生活方式。一个能让年轻人产生共鸣的品牌。”
她转身在白板上写下几个关键词:共创、限量、社交分享、IP联名。
“我们的目标群体很明确,25岁以下的年轻人,他们追求个性、品质,愿意为故事买单。”她说,“所以,我们要做的,不是卖产品,而是打造一种归属感。”
林远挑了挑眉,“听起来不错,但你们怎么确保能打动他们?”
“因为我们会让他们参与进来。”我说,“用户可以自定义产品名称、图案,甚至参与部分设计环节。我们不只是卖东西,而是邀请他们成为品牌的共创者。”
林远沉默了几秒,忽然笑了,“有意思。”
会议持续了一个多小时,气氛逐渐从试探变成了热烈讨论。林远提出了不少尖锐的问题,但也开始表达一些合作的可能性。
最终,他点了点头,“如果你们真能做到这些,我可以考虑加入。”
散会后,我和沈清欢走在走廊上,她轻轻松了口气,“看来第一步算是迈出去了。”
“只是第一步。”我轻笑,“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。”
第二天,我们正式启动了新策略。调研小组继续深入市场,收集第一手反馈;设计团队开始与本地艺术家接触,准备推出第一批限量款;营销团队则开始策划线上社群活动,吸引目标用户的关注。
一周后,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了“我的专属系列”话题挑战,鼓励用户上传自己的创意设计,并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作品。胜出的设计将被制成实物,由我们公司负责生产并销售。
这个活动迅速引发了关注,短短三天内,话题阅读量就突破了百万次。
“没想到反响这么好。”沈清欢看着后台数据,眼睛亮晶晶的,“很多人真的投入了热情。”
“因为他们觉得这件事有意义。”我说,“不是被动接受,而是主动创造。”
我们趁热打铁,推出了第一批限量款。每一件产品都有独特的编号和设计师签名,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,讲述这件作品诞生的过程。
效果立竿见影。
首批产品上线不到两小时就被抢购一空,许多用户在社交平台上晒出照片,并附上了自己的使用体验。
“这是我第一次觉得自己买的东西不只是商品,而是有温度的存在。”
“我喜欢这种参与感,感觉自己也成了品牌的一部分。”
“下次我也要投稿!”
评论区像一场小型派对,热闹又真实。
与此同时,我们也收到了几家大客户的初步合作意向,其中包括一家连锁精品店,希望将我们的产品引入他们的线下门店。
“这可是个难得的机会。”沈清欢兴奋地说,“如果能铺进他们的门店,曝光度会大大提升。”
“但也要注意品牌形象。”我提醒,“不能为了扩张而牺牲质量。”
“我知道。”她点头,“我会亲自跟进。”
接下来的一个月,我们一边优化产品,一边扩大市场影响力。客户反馈机制建立起来后,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:很多用户在试用后提出了改进建议,其中有一条特别突出——他们希望产品能支持更多的个性化组合,比如搭配不同的配件、材质、颜色等。
“我们可以做模块化设计。”沈清欢说,“让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组合。”
“成本会不会太高?”我问。
“初期可以先推出几款基础模块,后期再逐步丰富。”她翻着手中的设计草图,“而且这样还能降低库存压力,提高复购率。”
我看着她,忍不住笑了,“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精明了?”
她得意地扬起下巴,“跟某位商业奇才待久了,自然耳濡目染。”
我们开始推进这项计划,同时也在积极洽谈新的合作资源。市场环境依旧竞争激烈,但这一次,我们不再是被动防守的一方,而是掌握了节奏的主导者。
某个晚上,我正在办公室整理最新的财务报表,沈清欢推门进来,手里拿着一杯热奶茶。
“给你带的。”她把杯子放在我桌上,“别太拼。”
我接过杯子,温热的触感让我放松了些,“谢谢你。”
她靠在桌边,看着窗外的城市灯光,“有时候我在想,如果我们当初没选择这条路,现在会是什么样?”
我沉默了一下,“也许会轻松一点。”
“但不会快乐。”她笑了笑,“至少我现在知道自己在做什么,而不是被别人安排。”
我抬头看她,她的侧脸映着窗外的光,温柔又坚定。
“我们还没赢。”我说,“但至少,己经在路上了。”
她转过头,对我眨了眨眼,“那就继续走下去呗。”
手机忽然响了,是林远的消息。
【林远】
我们那边有个朋友,专门做青年文化研究的,他说想见你们一面,聊聊更深度的合作方向。
我看了眼沈清欢,“看来又有新机会了。”
她拿起手机,回复了一句,然后笑着看向我,“走吧,去听听这位‘文化专家’怎么说。”
我站起身,拉上外套,跟着她走出办公室。
夜色依旧深沉,城市灯火通明,风从高楼之间穿过,带着一丝凉意。
但我知道,这一夜之后,明天会更好。
我拉开会议室的门,阳光正好洒进来。
门把手还在我手中微微晃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