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轻人必知的国学典故
年轻人必知的国学典故
当前位置:首页 > 历史 > 年轻人必知的国学典故 > 张五悔猎-母爱如山

张五悔猎-母爱如山

加入书架
书名:
年轻人必知的国学典故
作者:
高冷的小宋
本章字数:
2840
更新时间:
2025-07-09

出处

“张五悔猎”出自明朝宋濂所著的《宋文宪公全集》,原载于《王冕传》附录故事,通过猎人张五的经历,展现人与动物间的情感及人性的转变。

意思

该典故讲述猎人张五被母鹿为保护幼崽甘愿牺牲的母爱所触动,最终放弃打猎的故事,常用来劝诫人们尊重生命、放下杀戮,也借此传递“万物皆有灵,恻隐之心可助人改过向善”的深意。

故事描述

张五悔猎

在山清水秀的休宁县,生活着村民张五,他以打猎为生,每日穿梭于山林间,凭借着矫健的身手和丰富的狩猎经验,捕获了不少猎物,这也让他在村里小有名气。

一日,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,洒下斑驳的光影,山林间弥漫着清新的气息。张五如往常一样,带着自己的猎具,踏入了这片熟悉的山林。他脚步轻盈,目光敏锐地搜寻着猎物的踪迹。

突然,不远处的动静引起了他的注意。定睛一看,原来是一只母鹿正带着两只小鹿缓缓前行。母鹿身姿矫健,但因为带着幼崽,行动略显迟缓。张五心中一喜,觉得这是个难得的机会,便悄悄地跟了上去。

随着距离越来越近,张五加快了脚步,准备发起最后的追捕。母鹿似乎察觉到了危险的逼近,它的耳朵不停地转动,眼神中透露出焦急。它试图加快速度,带着小鹿逃离,但无奈幼崽体力有限,始终无法摆脱张五的追赶。

母鹿深知自己难以逃脱,它焦急地西处张望。就在这时,它发现了旁边有一处浮土。母鹿的眼睛亮了一下,仿佛看到了一丝希望。它迅速带着两只小鹿跑到浮土旁,用蹄子刨开浮土,然后示意小鹿躲进去。两只小鹿似乎明白了母亲的意思,乖乖地钻进了土坑。母鹿用鼻子拱起浮土,小心翼翼地将小鹿们掩盖起来,确保它们不会被发现。做完这一切,母鹿长舒了一口气,然后毅然转身,朝着张五的方向奔去,主动投身于张五早己设下的网中。

与此同时,张五的母亲正好出门。她不经意间朝山林的方向望去,远远地看到了这一幕。张母心中一紧,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,朝着网的方向飞奔而去。

张母气喘吁吁地跑到网前,看着被困在网中的母鹿,心中满是不忍。她将自己看到的情景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张五。张五听后,心中微微一震,看着网中的母鹿,又想起母亲的话,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。

张母看着儿子,语重心长地说:“儿啊,人有母子之情,动物又何尝没有呢?我实在不忍心看到母鹿死去,而它的孩子成为孤儿,所以咱们把它们放了吧。”张五沉默了片刻,心中被母鹿的母爱深深触动。他点了点头,和母亲一起破开了网,放走了母鹿,又将两只小鹿从浮土下挖了出来,让它们重新回到母亲的身边。

母鹿带着小鹿,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。看着它们远去的背影,张五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。他想起自己平日里为了捕猎,不顾动物的生死,心中充满了愧疚。

从那以后,张五回到家中,将所有的猎具堆放在一起,一把火点燃。熊熊烈火中,猎具逐渐化为灰烬,也象征着他与过去的狩猎生活彻底告别。从此,张五不再打猎,他选择了一种更加平和的生活方式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每当有人问起他为何不再打猎,他都会微笑着讲述这个故事,劝诫人们要尊重生命,爱护动物。

蕴含道理

“张五悔猎”告诉我们: 万物皆有情感与灵性 ,人类不应因贪欲肆意伤害生命;同时, 恻隐之心能唤醒良知 ,促使人们反思过错、改过自新。故事以母鹿的母爱为契机,展现人性向善的转变,也呼吁人们以慈悲之心对待万物,与自然和谐共处。

在山清水秀的休宁县,生活着村民张五,他以打猎为生,每日穿梭于山林间,凭借着矫健的身手和丰富的狩猎经验,捕获了不少猎物,这也让他在村里小有名气。

错乱章节催更!
返回
指南
快捷键指南
全屏模式
上下移动
换章
加入书架 字号
调整字号
A-
A+
背景
阅读背景
错乱漏章催更
  • 新书推荐
  • 热门推荐
  • 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