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
“杀猪教子”出自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,原文记载曾子之妻为哄孩子不哭,许诺杀猪吃肉,曾子为兑现承诺真的杀猪,以此教导孩子诚信的重要性,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家庭教育典故。
意思
该典故通过曾子坚守承诺杀猪的行为,强调 诚信是立身处世的根本,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品德养成至关重要 ,也警示人们不可为一时之便随意许诺,一旦承诺就必须践行,否则将失去他人信任。
故事描述
春秋时期,鲁国曲阜的曾子家中,炊烟袅袅升起,院子里传来孩童清脆的嬉闹声。这日清晨,曾子的妻子打算去集市采买,小儿子听闻后,哭闹着要一同前往。孩子扯着母亲的衣角,鼻涕眼泪糊了满脸:“娘,我也要去!我要吃糖葫芦!”
妻子急着赶路,蹲下身轻抚孩子的头,随口哄道:“乖,娘回来就给你杀猪吃肉!”这话果然奏效,孩子立刻破涕为笑,松开手蹦蹦跳跳地玩耍去了。妻子松了口气,匆匆出门,早把这句承诺抛到了脑后。
日头西斜,妻子挎着竹篮归来,远远便听见院子里传来“嚯嚯”的磨刀声。她心头一惊,快步走进院门,只见曾子挽着衣袖,正将家中唯一的肥猪按在案板上,旁边的小儿子拍着手又笑又叫:“娘快看!爹爹要杀猪给我吃肉啦!”
“使不得!使不得!”妻子慌忙丢下竹篮,冲上前拦住曾子,“我不过是哄孩子的话,你怎么还当真了?这猪可是留着换钱买粮的!”曾子停下手中动作,目光严肃:“你既己答应孩子,又怎能食言?孩子年纪小,事事学父母的样子。今骗他,他日他便学会骗人;今失信于他,他日他又怎会相信他人?”
妻子涨红了脸,还欲辩解:“可这猪……”曾子打断道:“比起一头猪,孩子的品德更重要。”说罢,他转身继续磨刀,刀刃在夕阳下泛着冷光,也映照着他坚定的神情。小儿子似懂非懂地仰头望着父亲,眼中满是崇拜。
不多时,猪杀好了。灶台上的铁锅咕嘟作响,肉香弥漫在小院里。曾子夹起一块热腾腾的肉,递到儿子手中:“记住,人无信不立,答应别人的事,就一定要做到。”孩子咬着肉,认真地点头,这一幕也深深印在了他幼小的心中。
此事很快在曲阜传开,乡邻们听闻后,纷纷感叹:“曾子为一句承诺杀猪,这份诚信,值得所有人学习!”而曾子用行动诠释的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,不仅成为了曾氏家训,更流传千年,成为中华民族诚信教育的典范。
蕴含道理
“杀猪教子”的故事深刻揭示了 诚信教育需从细微处做起,父母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。它警示我们: 承诺无大小,一旦说出就应践行,否则再微小的谎言也可能成为破坏信任的种子 。同时,这一典故也强调了家庭教育中“言传身教”的力量——父母的行为是孩子最首观的教科书,唯有以诚信立身,才能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,让诚信的品德代代相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