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米诺骨牌上的守护者(再续)
加密系统的警报声变成柔和的提示音时,林砚正在给全息投影屏上的技术图谱贴第三张便签。淡紫色的纸片上写着“跨代”,恰好落在生物信息学与基因编辑技术的交叉点上——那里是技术多米诺骨牌最易引发连锁反应的敏感区域。
技术组的年轻人顶着黑眼圈冲进实验室,手里的平板电脑屏幕上,一条螺旋状的基因链正在缓缓旋转。“非洲疟疾病毒的基因序列分析有新发现,”他指着链状结构上闪烁的光点,“我们在比对肺癌患者的免疫数据时,意外发现某种基因突变能同时抵抗疟疾和CAR-T疗法的副作用。更关键的是,这种基因标记具有遗传性。”
林砚的指尖在投影屏上划过,调出该突变基因的家族谱系图。图谱末端延伸出的虚线指向三个未出生的胎儿——他们的父母都参与过早期基因编辑技术临床试验。“这就是导师说的‘骨牌阴影’,”她轻声说,“当技术影响跨越代际,我们面对的问题将从‘保护个体’变成‘守护人类基因库’。”
组的实习生抱着一大摞问卷闯进来时,围巾上还沾着雪粒。“刚从妇幼保健院回来,”她跺着靴底的冰碴,“接受调查的127对备孕夫妇里,有83%希望通过基因筛选避免遗传性疾病,但其中62%认为‘智商基因优化’也应该被允许。”
实验室的恒温箱发出轻微的嗡鸣,里面培养着用于沙盘测试的干细胞。林砚想起上周参加的国际研讨会,某知名学者展示的脑机接口与基因编辑结合技术,能通过修改神经胶质细胞基因提升记忆力——这项被称为“智慧进化”的技术,在评估表上的风险等级己突破红色警戒线。
团队启动了“代际防火墙”项目。法律组的同事翻出尘封的《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》,在第11条“禁止基于基因特征的歧视”旁,用荧光笔标注出新增的补充条款:“任何基因修饰不得损害人类基因多样性”;技术组开发出基因编辑追溯系统,能通过CRISPR技术留下的独特分子标记,追踪每段被修改基因的代际传递路径;林砚带着组设计了“未来听证会”模拟程序,让AI扮演百年后的人类代表,对当前的基因技术应用提出质询。
首次模拟听证会上,AI生成的虚拟人坐在投影屏中央,面孔由参与试验的肺癌患者、白血病患儿等100人的基因特征合成。“当你们为消除遗传病修改CCR5基因时,”虚拟人平静地开口,声音里混合着老人的沙哑与孩童的清亮,“是否考虑过这种突变会让后代对某些病毒失去天然抵抗力?就像700年前欧洲黑死病幸存者的基因,在今天反而增加了艾滋病风险。”
林砚忽然想起那位肺癌患者的女儿在朋友圈发的照片:老人坐在轮椅上,正给蹒跚学步的孙子喂苹果。配文写着:“医生说爷爷的基因突变能保护小宝贝不得疟疾,可谁知道百年后这会不会变成另一种风险?”她翻开笔记本,上次走访时画的全家福旁,新添了行小字:“不是计算当下的利弊,而是敬畏未来的未知。”
春节前的深夜,加密系统突然弹出条特殊授权申请。来自北欧的基因研究中心希望使用那项“双重抵抗”基因突变数据,用于预防新生儿遗传性免疫缺陷。申请附件里,17对携带罕见病基因的夫妇录制了短片,其中位母亲举着超声波照片说:“我们不想让孩子重复痛苦,但更不想成为改变人类基因库的罪人。”
技术组的年轻人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授权倒计时,忽然拍了下桌子:“我们的系统能做到‘可控遗传’!”他快速调出基因开关设计图——在编辑目标基因时植入特殊启动子,让突变仅在特定环境下表达,且可通过药物逆转。林砚看着那串缠绕的DNA链示意图,突然觉得它们像极了孩子们玩的积木,既能搭成守护生命的城堡,也能拆成回归自然的散片。
除夕夜的实验室飘着饺子的香气。实习生举着平板冲进来说,非洲疟疾病区传来好消息,基于新发现的基因标记开发的疫苗,让当地儿童感染率下降了47%。投影屏上,技术关联图谱的最新版本正在自动生成,基因编辑技术推倒的第一张骨牌旁,新长出的分支上写着“平衡的智慧”。
林砚给全息投影屏上的虚拟人点了杯虚拟热茶。“你们会原谅我们吗?”她轻声问。虚拟人微笑着举起茶杯,杯壁上浮现出那串双重抵抗基因的序列,在新年的烟火映照下,像串闪烁的项链,连接着过去的探索与未来的希望。
服务器的指示灯温柔地眨着眼睛,防火墙界面上,代表不同代际的基因数据流正在有序流动。林砚翻开新的指南草稿,在扉页写下:“当多米诺骨牌穿过时间长河,守护者能做的,是在每张骨牌上刻下‘审慎’二字——既不因恐惧停止前行,也不为捷径牺牲长远。”
窗外的烟花绽开时,实验室的打印机吐出了新的评估表。最下方的签名栏里,除了科研人员、学家的名字,还多了一行“未来人类代表”。林砚拿起笔,在虚拟人头像旁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,笔尖落下的瞬间,仿佛听到无数张骨牌依次落地的轻响,那声音穿越时空,像首温柔而坚定的承诺。